内容简介
前言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汉武王朝强势发展54年,把中国推到一个鼎
盛时期,这在两汉400多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后世文史学者常
把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是伟人毛泽东的
名句。但是,汉武帝比秦始皇英明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重视教育,
重视人才,这部《汉武王朝人物志》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西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一生对中华民族、特别
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封建君主的专制制度走向成熟,作出了开
创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他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真正的开创者。
汉武帝的一生,是满载成功和辉煌业绩的一生,也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
生。古往今来,不乏为汉武帝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将其尊为无所不能、
具有神灵般力量的君主。但实事求是地观察汉武帝的一生,可以清清楚楚
地看到,伴随汉武帝的一生,无论哪个阶段,无论汉武帝作出什么决断,
都有一大批出色的人才围绕在他的周围,汉武帝的每一项业绩,都留下了
他们的智慧、努力和功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武帝真正值得称赞
的是他那审时度势,合理调度、使用各种人才的魄力和能力。无论是说汉
武帝的丰功伟绩,还是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都离不开他的用人策略。
本志书除了汉武帝之外,共列述130多位人物,再除去皇室宗亲,后
妃主公(三代)33人,其余为名臣34人(含丞相13人,托孤大臣5
人),名将22人,高级知识分子(如司马父子、董仲舒等)13人,外交
使者4人,酷吏10人等,共计90多人。
正如清代雍乾年问著名文士、旅行家齐周华在其《秦地陵墓》一书
所言:
予谓古今来,亟为君之乐,广大昌明者,其莫如汉武帝。所以然
者,才迂相兼,有君有臣故也。其聪明逊智,既足以有临,又幸承
文、景之富庶,因得揭日月之光华。于骨鲠臣,则有汲黯、1、式;
于儒雅,则有公孙弘、免宽;大儒,则有董仲舒;笃行,则有石建、
石庆;推贤,则有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有赵禹、张汤;历数,
则有唐都、洛下闳;于战阵,则有卫青、霍去病;良史,则有司马
谈、迁父子;词赋,则有司马相如、枚乘;协律,则有李延年;应
时,则有严助、朱买臣;滑稽善讽,则有东方朔、枚皋;奉使,则有
张骞、苏武;受遗,则有霍光、金日禪。其余尚不胜数。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继位当皇帝,第二年,公元前139年,
汉武帝就下令,在全国选优秀的人才,出使大月氏。因为汉武帝了解到,
大月氏曾经是匈奴的一个天敌,这两个民族有很深的矛盾,所以汉武帝
就想派人出使大月氏,联合他们共同对付匈奴。通过举国选使者,汉武
帝亲自审定并选派了一个被历史证明有非常能力的人,叫张骞,出使大
月氏,开通了西域和古丝绸之路。17岁的汉武帝作为一个少年天子,他
已经下定决心要联合大月氏,对付匈奴,这种勇气和魄力以及战略眼光
是非常罕见的。
汉武帝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从而使汉武帝
放开了手脚。在五年里,曾连续下诏书在全国范围内选招“茂材”,任用
“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因此在汉武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辅佐
良臣”和“开拓将领”。例如,出身贫寒的主父偃、朱买臣,商贾出身的
桑弘羊,奴隶出身的大将军卫青,以及董仲舒、公孙弘、韩安国、郑当
时、张骞、苏武、司马迁、司马相如、霍去病、霍光等。这些人后来不仅
名垂史册,而且在民间也有口皆碑。
汉武帝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汉书》记载说: “汉之得人,于兹为
盛,后世莫及。”为了培养人才,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
于公元前124年兴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太学,第一批招
博士弟子(太学学生)就50人。当时经武帝同意设教授7人,到宣帝时
增至14人,学生200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在校学生达到1万人,到东
汉末年,增至3万人左右。同时武帝还提倡在各郡、国兴办地方学校。蜀
郡太守文翁,就兴办了一所专门学校,位置在成都市内。
人才历来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历来也是第一资源。历史和社会实
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培养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
源,才能为实现强国梦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只有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
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不断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
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汉武时代重视教育,选贤任能,人
才济济,是那个时代实施强国战略的根本条件。
本志所列述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正面人物,也有一些反面人物(包括
后来变化成为反面的人物),但都是汉武王朝的名人。这些名人的生平事
迹,传奇故事均依据《史记》、 《汉书》所载,若查找汉武王朝的人物,
读者阅读这本书,便可一目了然。我们在用白话述说时,力争准确生动,
也可能有不当之处,请读者见谅,更欢迎指正。
王志杰
2014年10月于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