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前言
甲午战争,是1894-1895年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这场
战争开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8月1日中日双方相互宣战,
第二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战争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
爆发的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为甲午年,故称“甲
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也称“明治二十七年战役”,西方国家称“第
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
4月17日,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又进行了侵占澎湖、台湾的战争,因为这一
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也
被称作“乙未战争”。由于乙未台湾之战的起因是甲午战争,因此也被看
做是甲午战争的延续和甲午战争的一部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
记。但遗憾的是,很多国人对甲午战争的了解非常有限,基本还停留在
20世纪60年代初一部老电影《甲午风云》的水平上(幸亏有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甲午战争人物更是知之甚少:一是只知道邓世昌、丁汝昌、方伯谦少
数几个海军将领,而对众多参战陆军将领不甚了解;二是对日方人物几乎
一概不知。这种局限,难免对甲午战争产生片面甚至偏颇的认识。
为使广大读者对甲午战争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在甲午战争爆发
120周年之际,我们编写了这本《中日甲午战争人物志》,作为对甲午战
争“双甲子”的纪念。
本书介绍与战争相关的双方重要人物70余人,大致分为三类:
一、双方的最高领导人——帝后级人物,即中国清朝的光绪皇帝、慈
禧太后,日本的明治天皇。
二、战争期间的重要大臣(文官),如中国清朝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和
各军机大臣,日本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
三、与战争有关的陆海军重要将领,这部分人数最多,也是本书的主
体部分。清军一般为总兵以上的统兵将领,少数副将亦为名气较大者,如
北洋海军副将邓世昌、林永升等;个别总督、巡抚虽系文官,但因统兵出征,
也视为将领。日军则为少将旅团长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级将领,包括参与
策划和指挥战争的参谋总长、参谋次长、海军军令部长及陆海军大臣。
另外,为增加本书的信息量和可读性,还编制了十余个相关表格附后,
作为对正文的补充,其中一些在国内出版物中首次出现。
由于资料的局限和编写时间的仓促,书中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希望以
后能有机会弥补。对于本书中的错、漏,也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不吝指正。
作者
2014年(甲午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