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名:清代园寝志.pdf

价格:¥10

省份:其他 | 城市:其他 | 地区:其他

ISBN:978-7-5010-2814-6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关键词: 清代园寝

相册分类:其他

分类级别:

区域级别: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

编纂人员:宋大川,夏连保,郭力...

内容简介:前言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木《清代同寝志》终于脱稿了。但是,关于清代园寝的话题, 却总感觉还有一些未说完的话。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习惯于把藩王的墓葬称之为“王坟”。清朝入关后,从顺治元 年开始,先后三次大规模圈占京郊500里以内土地以安置满洲贵族、勋臣和八旗兵丁。满 族贵族在圈占中趁机强占大量民地、良田,设置皇庄、王庄及八旗官兵田庄。火去土地的 汉族农民于是只能在其庄园劳动,因此沦落为满族贵族的奴隶,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庄 主和农民之间变成了一种“主子”和“奴仆”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意识形念 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表现在同常的用语上,就衍生出了一些称谓关系上的“奴化”语 词,如称自己为“奴婢”“奴才”,而对自己所属的主人则称“主子”“主子爷”,对宗 室王公则称“贝勒爷”“王爷”等等。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导致了民众整体的卑微心理,进 而对所有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都称之为“爷”,到了后来,“爷”甚至成了一种名词的 后缀,可以任意附加在某些称谓名词的后边,如“军爷”“官爷”之类,以表示谦恭。于 是,原来在历代被称之为“王坟”的诸王墓葬,到了清代的下层民众口里,就变成了,“王 爷坟”。这种民众的“整体的卑微心理”,或许也是晚清国运的一种写照,预示着腐朽的 王朝必然要走向灭亡。 把宗室王公的墓葬称之为“王爷坟”,当然只是一种民间的通俗叫法。清代的“王爷 坟”准确地说只是清代宗室园寝的一部分。而所谓的清代园寝,则是指包括清代历朝皇帝 的皇子、皇女、妃嫔以及宗室各小宗所有有封爵成员在内的坟园。清代对这‘群特殊人群 死后的坟园选址、建筑规模、祭享方式、墓园保护等等,都规定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制度。 每个个体的坟园称之为园寝,不同等级的死者在丧葬方面的不同规定称之为园寝制度。 关十清代园寝的研究,过去并没有得到清史学者重视。大概因为清代园寝与清代的 陵寝比较起来,园寝是清代爱新觉罗宗室各小宗的墓葬,而清代的陵寝则是属十有清一代 历朝帝王及其皇后的墓葬,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社会的关注程度来看,皇陵都要比家族的 墓葬重要得多。就文献资料而言,历代皇陵从选址到建造乃至于皇帝夕匕后的下葬及祭祀 活动,都是历代封建王朝最为重人的事件之一,都有相对完备的档案史料可查,而宗室各 小宗的家族墓葬,文献中则少有记载,这就使得对清代园寝的研究显得“先天不足”,很 难深入展开。所以,自清代灭亡以来,对于清代皇陵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史学界的普遍重 视,研究成果也小断涌现,而对于清代园寝的研究,则一直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冯其利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清代园寝展开调查工作。经过多年的 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对各地知情人士的走访,于1996年在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清 代王爷坟》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埋葬于北京、河北和天津等地的清代“王爷坟”的 位置、墓主、地面建筑的历史和现状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我们了解清代园寝在这 些地区的分布和现存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非常可惜的是,作者对这些“王爷坟”缺 乏深层次学术层面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很难从作者的介绍中看出清代园寝这种特殊的墓葬 形式与清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究竟有多少联系。同时由于作者对清代宗法制度缺 乏了解,未能把每个个体的“王爷坟”(即园寝)与整体的家族茔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 究,准确分析出同一家族茔地内个体园寝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对个别的园寝墓主的认 定上,就难免出现错误。另外,由于史学界对清代园寝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 人们普遍对清代园寝等级制度缺乏了解,所以作者在对一些园寝地面建筑的描述上,也常 常显得不够准确,甚至有时候错误地把园寝附近原本属于其他时代的建筑,都当成了该园 寝原有的建筑。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清代园寝的普遍认识水 平。2007年12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夏连保出版了《清代园寝制度研究》-书, 对清代园寝制度的形成、建立和发展历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鉴于目前清代园寝多数都 已被破坏的现状,2008年初,宋大川同志提出了编写《清代园寝志》的计划,并获得北京 市文物研究所及市委宣传部的支持,课题被列入北京市委宣传部社会科学“十一五社科规 划”重点科研项目。2008年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成立了《清代园寝志》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由宋大川、夏连保、郭力展、付幸、董坤玉、张利芳、丁利娜、王殿平等人组 成。宋大川同志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安排课题进度计划。夏连保负责全书的 统稿工作。王殿平、郭力展同志主要负责对园寝及相关实物的拍照。全书的文字撰写由夏 连保、付幸、董坤玉、丁利娜、张利芳五人完成。其中,《综叙》和除去《清代公主园寝 志-概述》之外的各部分的《概述》以及第一部分《清代宗室王公园寝志》的第一章一、 二,第二章(一)《广略贝勒褚英园寝》,第五章二,第三部分《清代妃园寝志》第二章 一,由夏连保执笔撰写;第一部分第二章(三)《敬谨亲王尼堪及其子尼思哈园寝》、 二、五、七至九,第三章,第四章(二)《已革裕亲王保泰家族茔地》、(四)《北京市 朝阳区广渠门外裕郡王家族茔地及裕僖郡王亮焕、多罗贝勒文和、固山贝子祥端园寝》、 三,第五章三、 (二)《北京市房山区董家林多罗淳郡王家族茔地及淳慎郡王弘暻、多罗 贝勒永鋆园寝》、六、七、十五,第六章三.第七章一、三至五、七,第八章和第九章由 张利芳执笔撰写,第一部分第一章三、四,第二章(二)《多罗安平贝勒杜度及其后裔园 寝》、三、四、六,第四章(一)《天津黄花山裕宪亲王福全园寝》、(三)《河北易县 南福地裕亲王家族茔地及追封裕悼亲王保绶、裕庄亲王广禄园寝》、二、四,第五章一、 (一)《河北易县淳度亲王允祜园寝》、四、八至十四,第六章一、二、四,第七章二、 六由丁利娜执笔撰写;第二部分《清代公主园寝志》由董坤玉撰写;第三部分《清代妃园 寝志》除《概述》和第二章一外,由付幸撰写。第四部第一章由张利芳整理,第二章由董 坤玉整理,最后由夏连保审阅。书稿完成后,由宋大川、夏连保对全书进行了审阅修改。 本书作为一本清代园寝的专志,最重要的就是对清代每一座园寝进行客观、历史、准 确的描述。为了能使这部《清代园寝志》尽量编写得真实可靠,课题组对各地可以考知的 每一座园寝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走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清代宗室王公的园寝多数已 经被平毁,有些甚至已经很难考知其具体位置了。在这一点上,冯其利先生的《清代王爷 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尽量考虑清代宗法制度的特点,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和实 地调查的情况,对每个家族的茔地变换、园寝与园寝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研究。清代园寝 制度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一套特殊的丧葬等 级制度。在这一特殊丧葬等级制度下,清王朝依据宗室成员生前社会地位的等级,对各小 宗群体成员的墓葬规模和形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其所依据的社会等级标准就是清代的封 爵制度。宗室成员生前所接受的封爵和死后受到的追封,都可能成为其丧葬“待遇”标准 的依据。因此,相同爵位的宗室成员,其墓葬的规模和建筑形制也都具有相似性,也可以 称之为共性。而这些被称为“园寝”的特殊群体的墓葬位置关系,又多数是按照清代的宗 法观念和昭穆制度来安排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清代园寝中,对宗室各小宗王公园寝的 研究,不仅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该侧重于分析该家族茔地变换的客观因素 和政治原因,否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迫,真 诚地希望方家能对书中的缺点和错误不吝指教。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各区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提出的是,课题组在 内蒙古和辽宁调查时,内蒙古喀喇沁王府博物馆吴汉勤馆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立 坤所长和吕学明副所长、辽宁市文物保护中心全晓红主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李寅 主任、清西陵文物管理处耿左车主任及宣传科王娟同志,或不吝给我们提供相关资料,或 热情地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或亲自带领课题组寻访相关遗迹,对课题组的调查给予 了全力的帮助,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站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收集,如有侵害到您的利益,请来信至2069572989@qq.com附带您的权属证明,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链接。
备案号:苏ICP备20240623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