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汉剧图文志.pdf
价格:¥10
省份:其他 | 城市:其他 | 地区:其他
ISBN:1-5394-4031-6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 汉剧 图文
相册分类:其他
分类级别:
区域级别: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
编纂人员:杨德萱
内容简介:前言 汉剧是时代的产物,是数百年来地域文化的 历史积淀。据文献记载,汉剧从发生、发展到形 成,至今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作为地方戏曲,它流 传之广,远胜于一般地方剧种。汉剧由地方化到全 国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打破疆域的界限,演 出团体遍及全国多个省市,湘、豫、川、陕、闽、 粤、皖、赣、黔、晋等省都曾以汉剧称于时,其规 模可见一斑。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汉剧的形成,其意义远 大于汉剧本身。由于汉剧的出现,相继形成产生了 一批地方剧种,它甚至为中国戏剧奉献了一个被称 为“国剧”的京剧。在自身的营建当中,汉剧把南 北两个文化所运用的两个腔系组合兼容为一体(即 “西皮”与“二黄”合流)。汉剧作为地方剧种的 重要性非同小可,可以讲是划时代的,是一次文化 整合的结果。 皮黄合奏首先出现在武汉,由汉调艺人北上, 带到北京,也可视为第二次文化整合。其实质是以 楚文化为基础的汉调和作为古都的京城文化进行交 洽而逐步形成京剧。在这两个阶段的文化整合当 中,汉剧都起到重要作用。 汉剧在京剧的形成过程中,带来了四个方面的 文化资源,一个是声腔方面(皮黄合奏),一个是 声韵(湖广韵或湖广音兼及北方中州韵),第三个就是演员, 汉剧在北上的过程中出现了米应先、余三胜、李六、王洪贵、 谭志道、王九龄,以及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等。第四个为 剧目,在七大徽班进京上演的剧目中,绝大多数是汉剧剧目, 兼容南北两种文化所形成的腔系,汉剧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一枝 独秀,因而才有“班日徽班,调日汉调”的局面。 当下,要让更多的人未了解汉剧,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特别是在一个多层面、多群体、多角度、新兴繁杂艺术样 式可供人们选择的现实中,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标志,一个几 百年来见证一方风俗人情的艺术样式,汉剧艺术的生存空间日 益缩小,这是我们不可回避与必须面对的现实。 新世纪开元,全球文化正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流行文化 的潮流和追赶时尚的心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文化一体 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传统文化被湮没,多姿多彩的民族 文化被吞噬。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抹杀,将直接破坏文化 的多样性,从而导致文化的生态失衡。 在充满地域风情、淋漓酣畅的楚声汉调中,再现人们认 识、品味生活的过程;在激越铿锵的锣鼓声中,寄寓着人们对 逝去岁月的怀念;人们的文化需求在这一刻得到释放,这是汉 剧在文化视野中的价值回归,也是观众对汉剧的文化认同。这 一文化现象,非今日流行之艺术样式所能企及。 汉剧之所以能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得益于它独 特的地域环境和对京剧的重要贡献,这是它弥足珍贵之处。汉 剧是经过几百年锤炼的文化成品,其艺术架构与原则应该完整 地给予保留。 诚然,不管承认与否,汉剧已成地道的小众艺术,尽管在 这种认同中多了几分唏嘘与无奈。近年来,关于戏曲危机的谈 论颇多,大有戏曲末日将至之忧,并说戏曲难以在新时代生存 的理由,是因为它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不能唤起现代观众的心 理共鸣等。 客观地讲,戏曲的不景气,与其说是戏曲本身的危机,还 不如说是文化危机,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我曾目睹汉剧在 大专院校演出时,有学生轻蔑地讥笑和不无贬意地摇头晃脑地 模仿! 并非危言耸听,在这不以为然的嘲讽中,民族文化正在无 情地消亡! 用流行文化的同一模式,绝不可能生产出像汉剧这样个性 张扬的文化成品。在艺术的深刻性和专业的系统性上,汉剧的 艺术样式,是流行文化无法比拟的。问题是,要真正认识理解 汉剧的文化价值,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鉴赏水平只能是奢 谈。 汉剧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说明 了它濒危的生存现状和亟待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本书的编 写,旨在为汉剧的保护与传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人们 尤其是青年人较直观地了解汉剧的历史、发展、专业属性、人 文价值,以期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汉剧,这个具有民族性格和浓郁地方特色,并首创了皮黄 板腔体合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里程碑,是研 究我国地方戏曲板腔体系与戏曲音乐结构发生、发展的重要创 新资源。我们期盼着这个古老的戏曲样式能以获得国家保护项 目为契机,拂尘去垢,磨砺生色,矗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